站在惠东县黄埠镇盐洲岛白沙村考洲洋畔红树林湿地公园的观鸟台上,放眼望去,大片红树林绿意葱茏,枝头栖息的鹭鸟犹如繁星点缀着这片绿地,不远处的游船在水面荡漾出一圈圈涟漪,呈现出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惠东县盐洲岛湿地公园红树林。
每年7月26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国际日”,简称“世界红树林日”。作为全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省份,广东近年来全面加强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红树林这个“国宝”。
记者从广东省自然资源厅获悉,截至目前,全省新营造红树林超1800公顷,累计投入中央、省级生态修复专项资金14.9亿元,支持红树林营造修复项目31个。如今,4000多公里的绵长海岸线,万顷红树林点缀着千里海疆,助力打造“海上新广东”。
消失的红树林翻倍生长
村民吃上了“生态饭”
考洲洋畔,一望无际的水面上,一株株或高或低的红树随风摇曳,不时有鹭鸟凌空飞过。作为广东4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之一,惠东考洲洋已成为惠州乃至广东的一张生态名片。
这样一幅生态美景,十几年前却是另一番光景:原生红树林被过量砍伐,污水横流,养殖网具犹如“牛皮癣”般布满考洲洋……为恢复濒临失衡的海域生态环境,考洲洋的保护修复被提上议程,而红树林的种植成为最关键的一环。
从过去的不足500亩到如今的近万亩,惠东县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和矿产管理股股长吴剑平一毕业就参与并见证着这片近乎消失的红树林的回归。
“退潮后,可以看到虾蟹不时从洞穴里探出脑袋,临近的海龟湾还监测到有海龟游进考洲洋觅食。”据吴剑平介绍,连片成林的红树林不仅吸引了鹭鸟来此筑巢安家,也让考洲洋成为海洋生物栖居的欢乐家园。
生态环境变美了,慕名而来的游客也多了起来。位于考洲洋内盐洲岛的盐洲湿地公园,近年来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看红树、观白鹭、赏日落。
“一到周末或节假日,我们的房间基本都被订满了。”随着观赏红树林景观的游客越来越多,住在盐洲湿地公园对面的钟叔便拆除老房子,改造成民宿。
白沙村村民林叔则在退休后跟着村里人开起了渔船,载着游客穿梭于红树林间观光游览,“平均每天跑5趟,节假日有时都接应不过来”。
令钟叔和林叔想不到的是,红树林能为他们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据吴剑平介绍,沿岸的观光码头等配套设施将进行统筹规划、升级改造,为游客提供一个集踏青、赏鸟、观海、体验滨海自然风情的休闲好去处。
今年1月,省自然资源厅印发的《广东省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指出,要推动“红树林+”产业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红树林生态系统功能,形成切实可行的经济价值实现路径,让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推动红树林及周边区域实现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
广东台山红树林。
目前,惠州正有序推进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打造“红树林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湿地文化教育”为主题的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生态园。
与惠州相隔不远的江门也在努力推动“红树林生态保育+生态养殖+生态旅游”多功能综合发挥的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在保护现有红树林、实施红树林营造修复工程的基础上,加强交通、科研监测、科普观光、旅游接待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与碧道、古村、温泉、深井蚝等相结合,探索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挖掘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
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双赢
作为各种海洋生物的栖息地,红树林不仅有生态功能,还有重要的经济价值。通过给予资金和指标奖励以及碳汇项目开发,广东创新实施红树林“政府+政府”“政府+企业”“企业投资”营造修复市场化运作模式,建立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经济高速增长协同发展。
今年5月,省自然资源出台《关于开展红树林及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奖惩工作的通知》,提出在国家种植1亩奖励0.4亩基础上再奖励0.1亩新增年度建设用地奖励指标,并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按照红树林营造年度任务面积的50%预留国家和省级红树林造林奖励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形成“指标池”,在项目完成后全部提前兑现。
广东台山红树林。
目前,惠州已率先兑现全国首例建设用地指标奖励207.65亩,为该市的产业发展扩展了新空间,成为红树林变身“金树林”的有力注脚。
继2021年“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成为我国首个蓝碳交易项目,我省持续探索红树林碳汇价值实现路径,核算红树林碳汇潜力,评估碳汇价值,以碳汇开发权及建设用地指标为标的,引入信托机构在惠州、茂名、阳江等地投资开展红树林营造修复及碳汇开发,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与此同时,为破解空间落地难的问题,广东持续探索红树林+生态养殖耦合模式。该模式借鉴桑基鱼塘模式,探索养殖塘与红树林修复耦合共存模式,有效化解红树林保护修复与水产养殖空间资源重叠矛盾。“我们选取了湛江东海岛试点建设红树林种植-养殖基地。据初步估算,试点项目建设后,基地的社会、经济、生态价值可提升近10倍。”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相关人员表示。
“铁杆卫士”智能守护红树林
筑牢蓝色生态安全屏障
在雷州东海岸郁郁葱葱的红树林里,成群白鹭翩跹其间,林下虾蟹成群。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小天地正被周围的“铁杆卫士”记录守护着。
为精准有效保护红树林,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生态修复团队搭建了红树林空天地一体化智能监视监测系统,利用视频监控、环境监测、无人机巡航、遥感影像、物联网、AI鸟类智能识别分析等技术,实现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全生命周期可视化业务管理和应用。目前,相关模块的监视监测已在湛江徐闻东北海域、雷州东海岸、惠州考洲洋开展,为红树林保护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铁杆卫士’监测杆加上无人机这一双可覆盖2000公顷区域的‘千里眼’,基本可以全方位、高视角看到红树林实时情况。”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相关技术人员打开可视化监测管理平台界面,轻点鼠标,千里之外的红树林实时动态便尽收眼底。
在实时监测红树林区域现状和环境质量状况的同时,可视化监测管理平台还可通过智能生物识别、在线监测和数据库汇集等技术,系统、科学评估红树林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和修复成效。
除了可视化监测管理平台,红树林空天地一体化智能监视监测系统还搭载了现场2D/3D影像模型重建、VR虚拟现实场景构建两大板块,可多维立体展示红树林生态修复成果,沉浸式体验红树林生态修复成效。
记者 陈薇
通讯员 张家瑛 郭婉华 张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