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场City Walk 邂逅山水连城光明-新华网
新华网 > 广东 > 正文
2023 09/19 09:00:56
来源:深圳特区报

来一场City Walk 邂逅山水连城光明

字体:

  光明城区实景。

  光明区滨水休闲骑行径。

  光明区山水连城综合规划“多道合城”设计图。

  秋风送爽,沿着光明区大顶岭示范段郊野径徒步向上,聆听森林乐章,追寻“绿野仙踪”。登上蟾蜍石观景点俯瞰,此时光明湖波光潋滟、鹭鸟翩跹,欢乐田园阡陌交错、大地如画。而不远处就是光明科学城中心区,高楼林立,“科学”含量超高的城市建筑群鳞次栉比……

  一半田园野趣,一半都市繁华,在蓝天白云映照下相融共生。这里是光明区高质量高颜值塑造山水田园都市新风貌的生动写照。

  近日,由光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组织编制的《光明区山水连城综合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光明区依托独有的“一河九水、百里山环、千顷公园、万亩稻香、科学趣城”特质,提出“山水揽盛景·智趣汇光明”总体目标愿景,旨在塑造“山水连城、烟火漫城、科学趣城”城市形象,助力建设好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让城市因山水而美,产业因山水而兴,人民因山水而乐。

  《规划》奠定“一环·一脉·九廊”山水连城新格局,明确三大品牌路径及七大拳头产品,旨在持续发挥“蓝绿本底”生态优势,引领高质量发展。

  漫步公园里 触摸城市肌理

  从深圳山海连城到光明山水连城,不仅是对上位规划的深化落实,更是基于现实要求、迫切需求、远见追求的全局统筹谋划。

  要了解《规划》,首先要来认识光明独一无二的山水连城特质。光明区地处深圳山海格局的西北端,拥有丰富的山水林田湖资源。近年来,光明区加快推进公园之区建设,碧水横陈、光虹攒叠、林木葱郁、芳草遥碧、“开窗见绿、出门见景”的美好画卷正在光明区徐徐展开。

  光明城周,山体环绕成谷、绵延百里,是深圳“山脊翠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光明城中,深圳第一河茅洲河流过,九水支脉开枝散叶,共同构成光明独有的“百里山环、一河九水”格局。同时,光明田园品牌、人文风采与科学特色也持续孕育着多彩的城市场景。

  《规划》提出打造郊野径、骑行径、漫步径三大品牌路径,串联“半城山水半城园,一角烟火一角景”。每一种路径的打造,都为市民在光明城市漫步(City Walk)提供了一种探索方式。

  其中,漫步径重在营造“徜徉街巷里,细品烟火情”的地道体验。穿梭街区巷道,市民可以在公明老墟寻味人间烟火、在河心北路品茗赏咖、在迳口古村感受岁月沉淀、在红木古镇感受岁月变迁……在时光流转中,见证这座城市旧貌换新颜,捕捉光影之美,触摸城市肌理。

  在光明,城市漫步还有另一种打开方式。今年7月举行的“FINE光明”仲夏悠享季系列活动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光明公园City Walk”理念,并以此营造全民漫步光明、全民漫步公园、全民融入公园生活的休闲氛围。

  “光明公园City Walk”理念的提出,来源于光明“公园之区”建设的自信和底气。目前,光明区已建成公园总数达279个,占全市20%以上,公园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5%,“公园融城”品牌效应加速释放。

  未来,光明还将进一步整合全区公园生态资源,试点打造虹桥、明湖、红花山片区“公园+”综合体和潮玩名片,塑造公园新生活方式,用公园打开光明生活,进一步擦亮光明“公园之区”特色品牌,打造公园生活特色光明样板。

  骑行城野间 绝美风光入画来

  一泓碧水穿城过,两岸风华入画来。

  秋日的茅洲河两岸,绿草如茵,成片的芦苇随风摇曳。绿意盎然的碧道沿河水一路绵延,碧水缓流、花木扶疏,市民或闲坐或漫步或骑行,徜徉在一幅“水清岸绿、鱼翔浅底、芳草萋萋、沙鸥翔集”的生态画卷中。

  “茅洲碧脉”是《规划》着力谋划的拳头产品之一,将依托茅洲河15公里碧道,打造深圳滨水骑行打卡胜地。

  8月4日晚,一批由国际友人、专业骑手、潮酷青年等组成的“城市运动家”,“骑”聚虹桥。他们骑行的这条线路,是虹桥公园首次开放的冠军湖——生态会客厅的特色环湖线路,全长2500米,也是《规划》中打造专业骑行径的重要成果之一。

  根据《规划》,骑行径重在营造“骑行城野间,沐浴春秋华”的景象。根据不同体验场景,打造四种骑行路径,分别为60公里滨水休闲骑行径、70公里城市观光骑行径、50公里自然探索骑行径、20公里专业极限骑行径。

  其中,滨水休闲骑行径以茅洲河两岸为重点,让人们在骑行中感受两岸风光。城市观光骑行径将以特色街道为依托,让市民通过骑行多维度感知光明城景。自然探索骑行径围绕光明北部田园、光明湖、虹桥公园等自然空间,依托现有及规划绿道,打造特色骑行体验路径。专业骑行径包括喜德盛-国际UCI标准体验区、虹桥公园骑行BMX自由式运动场,以及远期规划的阿婆髻极限运动公园。

  徒步山水间 遇见光明“野趣之美”

  除了漫步径和骑行径之外,《规划》三大品牌路径中,郊野径的打造同样令人期待。

  光明区山环水抱的生态资源优势凸显,基于公园之区建设绿色基底,郊野径将进一步实现山、水、林、田、园的 “串珠成链”,目前已完成两处郊野径示范段建设:大顶岭示范段郊野径及大雁山示范段郊野径。

  大顶岭示范段郊野径由浮桥休闲平台绿道口上山。沿山脊而上,途经一片海芋林,这里有原生态的林蔽休憩节点,沿山脊东上,穿过石臼林带,到达光明顶平台接登山步道,沿途穿过密林小径后到达野猪林,可看到野猪觅食留下的土坑。继续前行达到蟾蜍石观景点,可俯瞰整个光明湖、科学城及光明中心区的自然山水与城市风光。

  大雁山示范段郊野径,线路整体难度较小,徒步沿泥土路到达十里芳台,可观长圳及凤凰城片区的城市风貌。顺山林小径徒步而上,到达远足径山脊线,有自然散落的特色景石圆润平滑,沿途向南面可俯瞰石岩湖自然山水景观,向北可纵览光明城区的城市风貌,美不胜收。一路行走在曲河水韵之间,虫鸣、鸟叫、水潺、风簌,可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倾听专属大自然的声音,释放生活的压力。

  据悉,光明郊野径规划超过200公里,建设将遵循“自然友好、尊重历史、合理利用”的原则,就地取材,轻质介入,保留山林徒步的原真野趣。目前已完成约90公里,力争在2023年底完成48公里建设。

  年年有看点 年年出亮点

  《规划》确立1环、1脉、7品、3径、6连、9廊“117+369”行动代码

  “科学重器”掩映山水之间,城区田园风光与现代都市深度融合,光明是一座山水萦绕的科学之城。

  如何最大化统筹全域特色资源要素,让世界一流科学城拥有世界级的辨识度和山水体验?这是《光明区山水连城综合规划》需要解答的重要命题。

  为衔接并具体落实深圳市“山海连城计划”,纵深推进光明区委“1+2+3+4”工作体系,进一步锚定以生态文明引领光明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奋斗目标,光明区启动《光明区山水连城综合规划》编制工作。

  《光明区山水连城综合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全域特色资源要素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旨在实现自然山水资源的串珠成链,搭建山水连城总体格局和建设框架,同时进一步明确各阶段山水连城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及行动抓手,用以指导后续项目具体实施和管理。

  梳理编制过程,不难发现这份《规划》诞生过程的扎实、严谨和厚重。光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于2022年2月启动编制工作。通过全面诊断和评估光明区“山、水、城、田、湖、林、草”等空间资源,为山水连城系统框架构建、路径规划、配套设施等提供支撑。同时,结合现场勘察、规划梳理、部门访谈、公众调研、大数据诊断等方式,支撑《规划》编制。

  与此同时,总结国内外、粤港澳大湾区及深圳其他区优秀经验做法,归纳光明山水连城特色,明确未来发展目标、专属品牌和山水连城格局特色。

  定框架、定路径、优配套、塑趣城、强智慧。明确光明版“山水连城”特色格局和空间骨架;系统构建多道合一、分级分类的山水连城路径体系;构建沿线全龄友好、便捷舒适的配套设施体系;打造光明山水连城三大品牌路径与七大拳头产品;引入大数据手段辅助空间设计,优化游览体验。

  深入调研,深化《规划》编制工作。光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先后组织召开30次专题会,多次以发函、座谈、调研的形式,深入有关部门、街道和重点企业广泛调研,搜集信息,加强全局性重大问题研究,建立目标指标体系,梳理论证重大项目,于2022年12月形成《规划》成果,并征求区有关部门意见建议,后根据反馈意见修改完善《规划》内容。

  2022年4月份以来,分管区领导专门组织召开6次专题会,进一步优化调整《规划》整体框架及内容,于2023年1月3日审议并通过了《规划》。2023年2月、3月、4月按照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已完成社会公众意见征集、专家咨询论证、重大行政决策听证、风险评估和合法性审查等材料,并修改完善《规划》。

  未来的光明,既有十足的科技范,也有扑面的自然风,推窗见田园,迈步入山水。光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山水连城将以1环、1脉、7品、3径、6连、9廊——“117+369”为行动代码,形成山水连城行动项目库,并明确近一年、三年、五年行动计划,力求年年有看点,年年出亮点。

  目前,山水连城共形成逾40项行动项目。其中,近一年重点推进百里山环等拳头产品,旨在“立形”;近三年基本贯通全域郊野径、骑行径,力求“成网”;近五年通过局部织补完善空间体系,最终“显意”,实现推窗见田园,迈步入山水的美好城市意境,塑造山水连城、烟火漫城、科学趣城的典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光明区已进入规划实施阶段。规划期内,将建成绿道200公里、碧道40公里、郊野径150公里、骑行径150公里。建成山水连城示范区。新建提升公园21个。打造5个自然教育中心,争创全域自然教育示范区。实施“文化传城”计划,年均开展高品质文体活动100场以上,打造户外运动之区。实施“烟火漫城”计划,每个街道打造两处特色商圈、两条以上人气美食街。助力光明区打造策动原始创新的“理想地”、科研经济涌现的“新泉眼”与一流人才宜居宜业的“梦家园”。

  《规划》集萃

  山水揽盛景 智趣汇光明

  目标愿景:山水揽盛景·智趣汇光明

  整体格局:奠定“一环·一脉·九廊”山水连城格局

  一环:即光明区外围的百里山环,同时也是未来深圳市山脊翠脉的关键组成部分,山林浅丘连绵百里,是未来光明山水连城中最核心的骨架要素之一。

  一脉:即茅洲河碧脉,15公里茅洲河揽城入湾区,连接其他九条重要水系廊道,是光明区城水相融的代表典范,同时也是山水连城的关键脉络。

  九廊:叶脉状汇入茅洲河的九条主要水系,实现连山接河串城,是让山水入城、联系生活、触媒发展的重要廊道。

  山水连城规划策略:围绕目标愿景,结合光明山水连城现实问题和挑战,充分依托既有资源本底要素,提出连光明、品光明、营光明三大规划策略,以此搭建山水连城框架体系,明确山水连城品牌路径及核心拳头产品。

  “6连叠网”搭建光明山水连城全域体系

  以山水为底,结合光明实际提出连山脉、连水系、连生活、连产业、连科学、连人文六个方面,将优势资源串珠成链,用山水触媒带动城市发展和魅力提升,最大化山水连城综合效益。

  (1)连山脉。构建山野漫步路径体系,贯通百里山环。连通山野漫步径与城市慢行系统与碧道系统,确保山城、山水相连。

  (2)连水系。衔接碧道专项规划,连通碧道体系,特别是“一河九水”碧道的连通。优化碧道与城市慢行系统、山野漫步径的衔接关系。

  (3)连生活。衔接慢行系统规划,连通城市慢行体系。以慢行系统无缝串联轨道站点、商服节点与日常休闲节点,营造畅顺便捷的体验。

  (4)连产业。连接特色田园片区、特色产业园区以及提供支撑服务的游客中心、商服驿站等设施,构建特色产业展示体验的路径体系。

  (5)连科学。连接科学城标志性节点、重要功能片区及三大板块,以路径支撑科学城空间格局持续构建。

  (6)连人文。连接历史片区与历史建筑节点、文化艺术节点及人文生趣体验节点,夯实光明人文特色体验路径。

  3大品牌路径实现“山水连城,多道合城”

  “山水连城”打造多重路径,实现绿道、碧道、远足径、郊野径、城市慢行道等“多道融合”。面向多元人群的多道场景体验,实现“山水连城,多道合城”。打造郊野径、骑行径、漫步径三类品牌路径,串联半城山水半城园,一角烟火一角景。

  ①郊野径——悠然入山林,百感自然味

  ②骑行径——骑行城野间,沐浴春秋华

  ③漫步径——徜徉街巷里,细品烟火情

  7大拳头产品尽揽光明山水城境

  “山水连城”以总体格局体系为指引,谋划7大拳头产品,持续夯实光明山水连城空间特色,全面展现光明特色之美。

  ① 百里山环——200公里山野漫步,环幕揽胜科学美城

  “百里山环”由郊野径远足径贯通、两级十处看台建设和生态断点修复三部分组成,未来将串联9大自然公园,打造环幕揽胜山湖美景、科学美城的独特体验。目前已完成约60公里光明远足径建设及约32公里光明郊野径建设,十处看台中的六处也已相继建成。

  ② 茅洲碧脉——30公里缤纷水岸,轻快骑行城野之间

  推进茅洲河沿线碧道贯通建设,形成人文示范水岸、中央活力水岸、源头生态水岸三大主题段落,链接沿线文化艺术、生态休闲等活力节点,打造深圳滨水骑行打卡胜地。

  ③ 科学趣环——26公里回环趣径,尽揽光明科学城蝶变

  整合科学城中心区及北部片区核心资源,策划形似“∞”的回环趣径,串联科学城中心区、北部大装置片区、光明云谷、高校学府及周边山水林田资源,展现科学与山水辉映、渔樵耕读兼备的光明科学城特质。主要由科学公园、云谷中轴、白鸽陂郊野公园等重点工程项目及规划研究组成。

  ④ 飞虹链水——16公里一抹虹桥,舞动产城多漾活力

  联动山水连城示范区(五园一水)、光明城站、凤凰之环等特色资源,策划探山、游水、串产城的活力路径,营造高品质的产城生活新场景。其中,重点推进“五园一水”建设,通过开明公园、新城公园、明心园、竹韵公园、虹桥公园五园串联,以及东坑水碧道贯通,实现虹桥公园“一抹飞虹”最终链接茅洲河“一水碧脉”。

  ⑤ 古墟新径——16公里年轮街巷,品味烟火光明记忆

  激活公明老墟烟火人文魅力,策划北连科学山林、南至明湖公园、东西串联茅洲河的“烟火年轮”路径。重点推进“烟火水街”建设工程,释放公明排洪渠作为高密城区滨水公共空间的作用,以水系串联历史人文、公园田园、商服配套等资源,服务多元人群需求,打造由老城慢调走向田园野趣的“烟火水街”。

  ⑥ 山水T台——800公顷明湖T台,山水文艺精彩对话

  茅洲河-明湖-五指耙区段是未来光明西部极为难得、潜力极大的大型公共空间。结合山水、田园、文艺、都市等主题素材,高品质谋划与打造光明“山水T台”,能更好服务于人口高密、公共空间匮乏的光明西部地区,并进一步与科学公园遥相呼应,形成东西两大中央公园名片。主要由东西向:明湖-13号线车辆段上盖-茅洲河建设;南北向:五指耙森林公园-马田田园片区两部分组成。

  ⑦ 玉带引泉——15公里山水玉带,惬意悠游温泉之乡

  串联茅洲河、玉田河、阿婆髻、玉律温泉等资源,打造既有产城烟火活力,又有山林康养静谧的特色路径。主要由阿婆髻森林公园、乌石顶郊野公园、玉律温泉度假区综合规划等项目组成。

  (撰文:邓红丽)

【纠错】 【责任编辑:关锦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