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高州乡村新风既喜人又动人!-新华网
新华网 > 广东 > 正文
2023 11/21 16:40:23
来源:广州日报

看,高州乡村新风既喜人又动人!

字体:

  立冬已过,走在粤西的高州市乡村间,煦阳下穿越田野碧水的风和暖如春,果园茶圃依然浓绿淡翠。这里的乡村,每天都发生着新故事,让人在生态宜居之绿中,感受到文明新风之美。

  【新风一】种婚树大过摆喜酒

  “我家大孙子健康平安出生,小儿子也成功订婚,喜事连连!”日前,高州市镇江镇的黄姨订购了20棵风铃花,带上家人到镇上的“喜事林”里种下幸福树。

  十年前,镇江镇便大力倡导“有喜事来种树”活动,仅近五年,镇里专辟的“喜事林”便种下逾6万株喜树。这一风气迅速传遍了全市。“种婚树大过摆喜酒!”11月12日,在镇江西山文化广场附近的“喜树林”里,一对身穿礼服的新人边种结婚纪念树边让人摄像记录。“豪华婚宴的龙虾鲍鱼,不到24小时就化为尘土;而婚树会造福几代人,我们老了后,带着孙子在婚树前看种树时的视频,多有意义!”新郎如此说。

  森林覆盖率达63.7%的高州,通过倡导“喜事林”等模式的义务植树,近年来增植树木逾350万株,绿、美同增,几百个美轮美奂的乡村公园遍布各镇街,“城里人到村里(公园)谈恋爱”成为常态。

  【新风二】农家茶艺更自信

  11月13日,新垌镇连片茶山下,中心小学的学生聚精会神地上着茶艺课。从采摘到制茶,再到沏茶待客,别开生面。“我们小时候父辈叫我们给抽烟的客人点水烟筒,现在的孩子学的是茶艺待客。”随行的一位新垌籍教师感慨,据他介绍,近年来当地过半农家形成了日常品茶的习惯,以产茶闻名的新垌农户,常邀客商品茶谈农特产买卖,沏茶待客也成了农家孩子实用的生活技能。“喝茶既健康又能扩大朋友圈,现在乡亲们都爱过‘多喝茶少喝酒’的日子。”新垌茶农老李对记者说。

  新垌是广东传统名茶原产地,独特的荔枝柴焙制工艺传统,产生“挂杯斥油”和“芝麻香嚼”特征,被视为中国茶文化的一枝齐奇花。茶艺班的学生小张成功演示了“挂杯斥油”后,表示对家乡的茶感到自豪。同样充满自豪感的还有在长坡镇参加木刻画创作班的农家孩子,经过套色拓印后,一幅幅反映家乡女英雄冼太夫人故事的纸本版画跃然纸上。在这群长坡中学木刻画孩子的眼里,他们传承着先人的骄傲。在国内民间木刻版画中,高州、澄海、和山西昔阳的农家画并称最佳。

  茶园采茶是高州新垌镇中心小学学生茶艺课里的一个重要内容。(刘海文 摄)

  【新风三】乡村开课又开庭

  由省高院和中远海运散运公司干部组成的驻新垌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队员告诉记者,除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外,村民对农技、电商、法律知识的渴求与日俱增。工作队为此组织了茶艺等实用技术课程,并在校园多次举行“模拟法庭”活动。结果,不但孩子很感兴趣,连家长也要求观摩。

  乡村开庭又开课,再学习和法治熏陶,现正成为高州建设新村风的重要手段。去年以来,高州市金山街道试点率先推行“(法)庭(司法)所共建”多元解纷新模式,对于轻微伤害、邻里关系、婚姻家庭、损害赔偿等纠纷,依托司法惠民服务中心平台,发挥基层法庭的专业优势和司法所、派出所的调解优势,最大限度地将矛盾纠纷化解在第一环节,不但提升了法庭的结案率,专业的调解全过程更被村民视为可现场学法的“开庭”。这一模式现已在高州市28个镇街全面推行。

  当日,根子镇柏桥村古荔枝园浓荫下,告示牌醒目张贴着柏桥课堂的排课预告。不少驾电动车路过的村民用手机拍下排课表并转发。在柏桥课堂,上课不但已成为村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茂名市及各县域乡村振兴干部培训工作技能的重要历程。一位从信宜到此上课的村干部表示,深刻全面理解相关理论和政策,打开了他对村子未来发展规划的眼界,“产业兴旺是‘金’,生态宜居是‘绿’,乡风文明是‘美’,三者相融,才能美美与共,奔向现代化。”

  【新风四】“零礼金”已成乡风品牌

  农家开课又开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乡风。在根子镇村民张伯家,因孩子结婚而收到亲友送来的红包,被张伯接过后,在红包的边沿轻轻地撕掉一个角便再交还亲友,“情意心领了!”张伯笑迎宾客。这样的习俗在根子镇柏桥村及周边村庄是一直延续的,而且,“零彩礼”也成了这些村庄在当地的驰名“品牌”。果农都说,在根子镇有三多,一是“规矩”多,村村制定村民自觉遵守的村规民约;二是“语言多”,全国各地前来联系荔枝等农特产的客商及货运司机,饭桌前南腔北调是常态,听不懂几种方言都不好意思自称根子人;三是“网红”多,常年对农特产进行电商带货,村村都催生多才多艺的“网红”,春节期间,各村“网红”纷纷登台“村晚”,气氛热烈。

  【新风五】耍脾气不如鼓腰包

  高州乡村群众的理念变化,为更大范围配置资源夯实了基础。

  “腰包要鼓,脾气要小,才能更好发展”。当日傍晚,石鼓镇大王岭村和东岸山村村民在连接两村的连心桥旁,向记者讲述两村睦邻守望同发展的新故事。

  两村一河之隔,相距不到10米。因过去两村矛盾纠纷多,两年前还处于“老死不相往来”的关系。大王岭村有文旅资源优势,东岸山村有连片土地、精品种植优势,如把脾气减小,大可实现“腰包共鼓”。在镇党委引导下,借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的东风建起了连接两村的“连心桥”“连心亭”,实现两地资源互通、治理联动。

  由两村干部联合成立联村共建小组,制定联村共建机制、议事制度和统一的村规民约。联村共建小组常在“连心亭”开会研究讨论,联合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产业联动。两村村道通“连心桥”形成全长4.3公里的“连心路”,把沿线产业基地、景点、景区串珠成链,建成观光农业带,实现经济账和平安账共赢。

  记者:关家玉 通讯员:陈庆高、李佰顺

【纠错】 【责任编辑:李庆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