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从天然穴居到伴木而生,再到钢筋混凝土构筑的现代房屋,建筑如同时光的刻刀勾勒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
然而,长期以来,“危、繁、脏、重”成为建筑业的代名词,传统建筑业生产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愈加突出。
日前举行的首届广州国际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产业博览会上,广州建筑集团的展台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集聚14项自主研发科技成果,联合21家上下游企业,广州建筑呈现了集设计、加工、施工、运维于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新图景。
首届广州国际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产业博览会广州建筑集团展台。新华社发。
智能建造通过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装配式工艺等手段,可将设计效率提升,施工工期缩短,减少现场建筑垃圾。并通过建筑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替代“危、繁、脏、重” 作业,同时培养“建筑产业工人”新职业群体,推动劳务模式转型。
2024年,广州建筑业总产值达8816.9亿元,同比增长7.5%。当前,广州市正全力推进“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明确将“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纳入战略性产业集群。
广州建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水江表示,广州市建筑集团作为广州市建筑业“链主”企业,以“科技赋能、产业聚集、示范应用”为核心,全面融入城市发展战略,在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领域率先破题、持续领跑。
广州建筑集团旗下目前有高新技术企业57家、院士工作站2个、研究院2家、甲级设计院7家、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依托创新平台和专业人员研发了装配式 PC 构件技术体系、装配式市政构件技术体系、MiC 模块化建筑技术体系、装配式装修技术体系、装配式机电技术体系、新型农房产品体系、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体系、“工业上楼”智能建造体系等,一批批创新成果正源源不断地走向应用。
香港九龙东京街项目建设过程。新华社发。
广州建筑集团近年来在模块化建筑(MiC)方面取得多项突破,依托“工厂预制+现场组装”模式,显著提升建设效率与品质。
在香港九龙东京街,一幢110米高的崭新塔楼引人注目,项目仅用约7.5小时即实现整盘售罄,获评香港建造业议会“杰出MiC项目”“杰出宜居城市建筑贡献大奖”,品质得到了住户和专家的认可。而谁能想到,这栋住宅楼的每一户都是在广州建筑集团的工厂里像造汽车一样制造出来的,运往香港后在施工现场像搭积木一样拼接起来。
项目负责人介绍,85%以上的建造工作在工厂内完成,在工厂实现结构、装修、机电一体化,相较传统建造模式工期节省30%,现场人工减少了70%。
李水江表示,广州建筑集团未来将围绕“数字建造、绿色建造、智能建造”三大发展路径,持续深化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构建智能、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新体系,为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和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记者王浩明、赵紫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