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画卷中,华南农业大学作为农林类“双一流”建设高校,派出了一支“科技尖兵”队伍。209个农村科技特派团,扎根于全省21个地市的乡镇村社,他们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将农业科技成果种在最需要它的土地上,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在梅州兴宁市永和镇的稻田里,华南农大唐湘如教授团队通过“香稻专用肥+增香叶面肥”的技术组合,让大米中决定香气的关键物质2-AP含量提升了16%至21.56%。这不仅是一个科研数据,更是稻谷收购价实实在在的提升。团队集成工厂化育秧、钵苗插秧、无人机飞防等智能农机技术,实现了丝苗香米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节本增效高达30%。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该项成果已在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16省(区)大规模推广应用。
面对罗氏虾病害传统检测“发现率不足40%、耗时72小时”的产业痛点,华农“虾迩闻名”团队青年学子们,在6位水产病理学家指导下,研制出便携式快速检测仪及诊断试剂盒。他们的荧光微球免疫层析技术,如同给虾病检测装上了“火眼金睛”,将病害潜伏期检出率从37%一举提升至92.6%,防控响应时间缩短至4小时,构建“检测-识别-预防”闭环方案,为养殖户筑起“防护网”。
在智慧农业领域,罗锡文院士团队攻关的“智能农机装备与水稻无人农场关键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并在广东建设了8个无人农场示范基地,在全国16省推广建设35个,为破解“谁来种地”问题提供了“华农方案”。与此同时,电子工程学院李震教授团队正为梅州柚子的深加工注入“智能芯”。他们研发的智能装备,集高效削皮与柚粒无损分离于一体,使试点加工效率提升30%-40%,降低了果肉损耗。
聂庆华教授团队与广弘控股联合研发的“广弘3号”小白鸡新品种,创新性地引入黄羽肉鸡血缘,料重比降低0.13,按年推广2亿只计算,每年可节约饲料粮食5.1万吨,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供支撑。刘耀光院士团队则致力于破解杂交水稻的“基因密码”,其开发的水稻基因编辑载体系统被国内外1200多个实验室使用,为粮食安全筑牢“基因防线”。
在清远禾云镇,谢青梅教授团队围绕“清远麻鸡”构建了一体化产业标准体系。从种源端建立禽白血病抗性育种规范,到养殖端制定精准免疫程序,再到加工端开发百余种预制菜并建立标准化流程,推动产品溢价30%,形成了“科研攻关—标准制定—示范推广”的闭环,为畜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标准化样板。在肇庆广宁县,面对当地108万亩青皮竹资源利用率低的困境,材料与能源学院打造了“1+1+1”校政企产学研联盟。通过科技攻关,他们将竹材抗弯强度提升40%,并将纳米竹纤维直径精准控制至50纳米级,开拓了医用敷料等高附加值领域。落地企业年产值突破1.2亿元,增长150%,并拿下宜家、星巴克等国际订单。
华南农业大学于2023年专门成立乡村振兴与社会服务处,构建起特派员“选、管、扶、评”的全链条管理体系。学校在职称评定中将社会服务纳入绩效,从制度层面激发了师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热情。首轮派驻中,团队累计驻镇16256天,服务带动农户28411户,对接企业、合作社等机构861个,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记者 李馨 通讯员 汪路勇 蒙丽 韩小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