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5亩仔姜,产值直接冲到了传统高良姜的5倍!”徐闻县下桥镇的农户陈伯笑着算起收益账。这份好收成,离不开华农牛哥驿站教授团队的“田间实验室”——他们不仅扎根地头破解了黄姜“姜瘟病”这一种植难题,还手把手把生姜现代种植技术教到村民手上,让曾经的普通黄姜,变成了增收致富的“金姜”。
在徐闻前山镇辣椒示范园里,椒农陈明的喜悦同样溢于言表:“华南农大副教授、科技特派员姜峰带来的技术太实用了!密植减株、水肥一体化这两套‘组合拳’打下去,辣椒不仅亩产突破万斤、增产30%,我每月收入也稳超4000元。”如今,这片辣椒园还带动周边15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让技术红利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村民收益。

图片华南农大教授张志祥与博士生在辣椒示范园开展蓟马防控实验
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服务站(又称牛哥驿站)徐闻总站自2021年7月创建以来,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人才培育为支撑,探索出一条高校服务地方、科技赋能产业、人才引领振兴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打造了校地合作赋能乡村振兴的“徐闻样板”。
科技攻坚,破解产业难题,激活发展新动能
华农牛哥驿站徐闻总站始终聚焦徐闻农业发展的痛点难点,组织科研力量深入田间地头,攻克了一系列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
直面“菠萝之痛”,守护“致富果”。驿站团队开展了300多个土样测试,精准分析致病原因,研发出菠萝黑心病综合绿色防控技术,查明黑丁病暴发源于虫害,多次组织学校专家团队针对性研发药物与推广防控技术,组织果农进行专业技术培训3000多人次,为果农保驾护航。

图片学校组织专家团队针对徐闻菠萝产业发展瓶颈开展技术攻关
盘活“撂荒地”,打造“高产田”。华农专家团队将撂荒28年的400亩耕地重新盘活,通过品种改良与技术革新,将其建设成为高标准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在此基础上,辣椒亩产突破万斤,采摘期延长100天,带动前山镇辣椒种植面积从3000亩激增至3万亩,下洋镇也从500亩发展到1.4万亩,实现了从点上突破到面上推广的产业跃升。
学校团队不仅深耕传统优势作物,更发掘潜力产业。他们引入并推广丝瓜络种植。通过选育优良品种,指导农民在冬季闲置土地上种植,实现一年两季,每亩可产3000多根丝瓜。丝瓜络不仅可用于厨房清洁、环保包装,更在医药(活血通络、下乳等)、艺术装饰(灯具、花瓶)等领域展现广阔前景,为农民开辟了增收新渠道。目前,华南农业大学材料与能源研究团队开展此项研究,将其作为天然材料用于家私制造,延伸产业链。
夯实“土壤根基”,保障可持续发展。三年来,团队设立固定的土壤检测点875个土样,长期动态检测土壤变化状况,全面摸清了徐闻土壤酸化板结及群体微生物变化状况,建立了科学的土壤修复方案,并研发了黄姜专用复合微生物肥料配方,从源头上保障作物健康与土地可持续利用。
平台筑基,整合创新资源,打造区域新高地
华农牛哥驿站绝非简单的技术服务点,而是集技术攻关前哨、资源整合平台、创新服务枢纽于一体的综合助农载体。
为让服务更精准、更高效,驿站进一步联动各方,构建起覆盖“县-镇-村”三级的科技服务体系。依托这一体系,学校与徐闻深度合作,为徐闻农业发展提供全链条、系统化的科技支撑。聚焦地方实际产业需求,建立了智慧农业、菠萝健康种植、蔬菜健康种植、食品加工、无抗养殖等6个标准化创新成果示范基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将废弃小学改造成为牛哥驿站,驿站内设职业新型农民培训中心、农村电商服务中心、农业托管与服务中心、农产品展示中心,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返乡创业者提供技术指导、培训、科技合作、品牌建设等“一站式”服务。昔日的废弃校舍,如今已成为培育“新农人”的重要阵地。
创新培养人才模式,培育兴农“生力军”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牛哥驿站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与地方产业需求深度融合的新模式。
设立田间实验室,开展订单式培养。创办“徐闻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班”,每年招生15名专业硕士,并有7名博士与硕士组成专项研究队伍,驻扎当地开展技术攻关。该班实行“1年在校学习+2年社会实践”的培养方式,引导学生“与农户同吃同住”,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真正实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通过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完善的生活保障、争取人才补贴政策、设计有吸引力的农业项目和明确的就业导向,努力解决高层次人才“愿意来、留得住”的问题,为粤西培养输送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现代农业人才。
强化技能培训,壮大本土力量。牛哥驿站与湛江市农业农村局合办“湛江乡村振兴大讲堂”,三年来累计培训农民4000多人次,提升了当地农民的科技素养与生产技能。
一直以来,华南农大始终将助力徐闻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学校党委书记李凤亮曾专程前往牛哥驿站徐闻总站,深入田间地头调研指导工作,为驿站的建设与服务方向把脉定向。如今,华农牛哥驿站已成为培育“新农人”的核心阵地,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农民的加油站、技术的推广站、产业的孵化站、成果的转化站”,而驿站探索形成的助农模式,更被总结为“前山实践”,为湛江乃至粤西地区的产业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范式。(记者 李馨 通讯员 蒙丽 郭燕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