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个词有点火!
哪个词呢?
4个字:全域经营。
有些网友要说了,知道“私域”和“公域”,那“全域”是什么意思?“全域经营“又是什么?
或许,你已经身处其中了。
“可以扫码加我们的微信群,每月30号是会员日,有8折优惠,群里会同步会员福利活动,另外也可以在微信上下单,还有机会享受折上折的优惠!”
“我昨天在朋友圈点开了一个汽车广告,没想到直接跳转到我家旁边的4S店了,还可以直接添加销售的企业微信咨询,好方便啊。”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这都可以看做是全域经营的一个小缩影。
企业以数字化手段建立的,以消费者为中心,整合公域私域触点,整合线上线下场景的一体化经营模式,这就是“全域经营”,它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商业经营模式。
(一)
变化,常常在悄然间一步一步发生。
刚刚结束的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向我们传递出一个信号:数字技术作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正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自人类社会发端以来,人类文明就进入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渔猎文明、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文明推进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农业经济时代,土地和劳动力是关键生产要素,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催生了以“安土重迁”为重要特征的农业文明。工业经济时代,资本和技术与劳动力相结合,实现了大规模工业生产,与之对应的工业文明具有“标准化”、物质生活丰富的特征。
而到今天的数字经济时代,当数据与其他各类生产要素相结合,实现了基于大数据和特定算法的按需供给,形成以全域经营为典型代表的数字化经营模式。在这一经济形态上发展出来的数字文明,与之前最大差别在于,更强调“以消费者为中心”、供需高效匹配、开放合作等特征。
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不仅要注重线上的公私域融合,也要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融合发展,使得数字技术成为助推器、催化剂,推动新的生意增长,构建出新型的商业形态。
如何让企业搭上以全域经营为代表的数字化经营模式的快车,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多便利?我们绕不开的话题是,这种模式能够为企业带来什么?
(二)
麦肯锡的研究显示,逾70%的中国消费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消费。线上线下相结合,已经成为数字化经营最常见的经营形态特征。这确实也倒逼企业参与到这场更新中。
那么,全域经营究竟能为企业带来什么?
这其中的优势,是能够看见的。
首先,成本降下来了,效益提上去了。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从起初的“增量竞争”已经越来越明显地向“存量竞争”转变。在“存量”市场上,已经不存在拉动行业实现飞跃式发展的增长点,同时,圈地烧钱的资本运作模式也已经难以为继,企业想要“活得更好”,就必须要对当前的赛道变化有清晰的认知,从而进行正确的决策。
比如,传统的企业广告营销中,企业单向输出广告,很难收到有效反馈。但数字化的经营模式,企业通过与平台连接,通过用户画像和消费行为偏好分析等功能都能给企业提供正向反馈;同时,平台为企业提供公域流量和线上流量,结合企业自有的私域流量和线下流量,整合线上线下、公域私域流量,企业能够实现对消费者的全面触达,并通过将公域流量引向私域,在私域对流量精细耕作、更好地服务消费者,并延长消费者生命周期,实现经营的长期效应以达到“增效”的目的。
二是在“留量”上做文章。
“流量为王”,这是过去被疯狂追逐的经营模式。与之不同,正如前面提到的,数字化经营模式是更加推行整合公域和私域流量的全域经营模式,关注可持续性的价值获取,更倾向以长期的视角,遵循“留量至上”的经营思路。
去中心化的私域经营模式,正成为越来越多品牌商的选择。当以微信群为主的私域拉近了用户与品牌的距离后,企业更需要对“人”进行精细化运营。在以信任为中心的私域“留量”时代,将流量留住,提高用户粘性和留存度,再利用留量反哺公域流量,形成良性循环的全域经营模式,提升利润率获得持续发展,才是企业获得长期价值的关键。
三是明确了“营销智能化”的方向。
数字化经营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是构建品牌自有的用户数字化资产,并以智能化计算技术提供更高效的需求服务,归根到底,其实是一种数据驱动的智能化营销。
线上线下,私域公域的触点都有着丰富的多种类型数据,涵盖用户、商品、交易、服务等供产销多个维度,企业通过对各类型数据的积累和分析,可以获得更深度的经营洞察,优化产品和服务,提升整个链路效率,普及个性化服务,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凡此种种,我们可以看到全域经营能够为企业提供的诸多便利,以消费者为中心,结合线上与线下、公域和私域,从更全面的触点与消费者进行互动提供服务,从而获得长期可持续的转化。
(三)
当下,太多的不确定性倒逼每个企业去深度思考,如何在经营好主阵地的同时找到辅助阵地,或者是未来阵地,以全域经营的思维来提高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
国货护肤品牌林清轩在2020年疫情期间,靠线下1700名导购全员线上卖货,业绩达到上一年同期的145%,成功实现翻盘。之后继续打通线上线下,将线上作为流量入口,线下以服务和体验承接流量,再通过私域运营、客户管理系统激活粉丝,构建了OMO线上线下融合体系,将线上业绩占比从15%左右拉升到近50%,成为业内数字化经营的标杆企业。
其实,这几年因疫情的影响,零售、餐饮、旅游和物流等行业的中小微企业对于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更为迫切,不少超市纷纷试水线上“预售+自提”的模式,跑通小程序+社群的集单、配送、客服等流程。
在这种传统行业持续深化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新模式、新业态不断生成,也衍生出更多就业收入机会和众多新职业新岗位。根据中国人事科学院最新发布的报告,全域经营模式的快速发展,持续驱动相关各行业就业职业变革,日益成为高质量就业的“加油站”以及培育新职业的“孵化器”。
当然,对于很多企业而言,构建全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企业需要改变以往线上线下经营割裂分离的模式,打通线上线下的客户关系管理与服务体系,实现真正的全渠道一体化运营。同时,私域作为品牌直接拥有的,可以重复低成本甚至免费触达用户的场域,企业应该构建有效私域,并形成公私域各触点的有效连通。
这其中,也要看到平台方所提供的支柱性支持。
以腾讯为例,一方面,腾讯生态具有丰富的流量场景和海量用户池,能够很好地连接公域和私域,构建商品化、智能化、多渠道的触达体系,让广告主能够在合适的场景将合适的商品推送给目标人群;另一方面,微信的社交工具属性、公众号视频号中丰富的内容、搜一搜的信息搜索功能、小程序的交易转化功能,以及微信支付、企业微信等工具,也在用户的日常使用链路中埋藏了丰富的触点,便于企业去触达、服务与长期经营自己的用户。
总而言之,全域并不简单等同于全渠道,本质上是更加深度的用户经营与体验管理,无论是线上线下,还是公域私域,每个渠道都要做好精细化的用户运营与管理,并且这些“域”之间要融合畅通,为企业所用。
改变从来都是悄无声息,亦如行业对全域经营的定义与践行。格局一旦打开,我们看到的,将是一个神奇的世界。
全域经营,这或许又将是一次具有革新意义的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