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尽快熟悉工作,彭彭足迹遍布鱼珠每一个角落。
“做一行,爱一行,每个岗位都有它神圣的使命。做好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和垃圾分类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我从选择踏入环卫行业那一刻起,就没有后悔过。”
今日是广州市第34个环卫工人节,100名新评选的市级“优秀城市美容师”隆重亮相,接受市政府颁发的荣誉证书。记者了解到,该批市级“优秀城市美容师”中,初中以上文化有90人,其中大专学历有12人,本科学历8人。这其中,黄埔区鱼珠街综合发展中心环卫主管彭彭尤为引人注目。1994年出生的他,大学本科毕业后投身于环卫事业。入行4年来,他不仅将本职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还边工边读,拿下了硕士文凭,成为环卫工队伍中的先锋人物。
此次入选,彭彭说,既感觉光荣也更有压力,“和长期扎根一线的环卫老骨干相比,他们工作辛苦、行业沉淀时间长,我受之有愧。”
入行:扎根一线走遍鱼珠每一个角落
2017年6月,彭彭本科毕业,机缘巧合下,他入职了鱼珠街环卫站。彭彭大学本科学的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后来研究生读的是图书情报管理,所学专业和环卫这个行业可以说是毫无关系,“我就是想试一下,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管从事哪个行业、领域,只要你把事情做好了,自然会得到认可”。带着这种念头,他投身环卫事业。
初入环卫行业,彭彭的头衔是街道环卫主管,主要负责两块工作:保洁岗位的测算和调整;参与撰写《鱼珠街(环卫工人)员工守则和操作规范》,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常态化管理机制、理顺环卫机制的链条。“最开始我也是‘小白’,一切从零开始学起。”为尽快熟悉和接手环卫管理工作,彭彭扎根一线,足迹遍布鱼珠每一个角落。
工作初期,他起早贪黑,与环卫工人深入交流,了解各保洁区域和工作岗位的特点,记录日常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因地制宜制定解决方案,对保洁不到位的区域和岗位进行调整。为做好街镇市政路保洁接收准备工作,他经常顶着烈日,手握测距轮,丈量辖内每一寸土地,精准核实所有保洁区域和保洁面积,合理设定工作岗位,确保市政路保洁工作顺利交接。
“和环卫工友们的工作交流,最大的难题是语言”,彭彭说,因环卫工来自五湖四海,有的老骨干环卫工习惯说地方方言,表达意见时不是那么流畅和清晰。“他们是长辈,我们就是平等交流,说说日常工作、聊聊家常,听听他们的心声。”
转向:每日走、巡、查力推垃圾分类
2018年8月31日,央视播报了一条新闻,《广东广州开出垃圾分类首张个人罚单》,一名男子因不分类投放大件垃圾,被城管执法部门处罚,成为广州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后,被处罚的第一人。这“第一张垃圾分类罚单”,就是鱼珠街开出的,环卫站在这个事件中,提供了相关线索,鱼珠街道城管执法队开出了罚单。
2018年下半年,因为街道环卫站的内部工作分工调整,彭彭工作的重心从环卫保洁转向垃圾分类。刚接手垃圾分类工作的他,积极学习垃圾分类指南和法律规定,并制定了详尽的工作计划,他还坚持每日走访、巡查、督导辖内的居住小区及机团单位,上门讲解《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南》和《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内容,悉心指导辖内各垃圾分类责任人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工作之余,他利用早上和晚上的时间,在各小区站桶督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并在周末积极组织和参与“垃圾分类全民行动日”活动,上门宣传垃圾分类知识,现场解答垃圾分类问题。在各种努力下,辖内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显著提高。
创新:老旧小区上门回收厨余垃圾
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持续推进,各项考核要求日益提高,为进一步提升垃圾分类管理水平,彭彭协助街道完成了垃圾分类三级管理队伍的建设。同时,超前谋划,在市、区两级考核要素的基础上,为自己“加码”,开展试点创新,在多项考核指标中,均超前、超额完成计划任务。
厨余垃圾上门收,是鱼珠街道探索老旧小区垃圾分类管理模式的一种创新之举。鱼珠街有13个老旧小区,如卫检小区、大沙西商住楼、中海经宿舍等,户数范围均在10户至50户之间。由于小区居民少,加上无物业管理,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存在较大困难。受场地环境限制,小区多无法严格按照标准设立分类投放点。鱼珠街道因地制宜,多措并举,为13个老旧小区招聘了3名督导员,推行厨余垃圾上门收集模式。实施上门收集厨余垃圾后,13个老旧小区日均厨余垃圾可达180公斤,居民分类准确率达90%以上,垃圾分类效果显著。
“大环卫”“智慧环卫”,是环卫行业发展的大方向,彭彭表示,目前,鱼珠街道通过科技赋能,助推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如街道联合保利翰林花园物业管理单位与相关技术公司合作,探索出AI人脸识别智能交互监管系统设备,该设备与小区门禁结合,将所有人员人脸信息录入,应用到垃圾分类监管系统,解决了垃圾溯源的问题,可抓拍不文明投放行为,精准到人、到户,便于居委及物业人员入户宣传教育。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贾政 通讯员成广聚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