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质量发展|工业城市的“乡愁记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山探寻文旅融合新路
2023-04-24 09:41:52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图集

  新华网广州4月24日电(黄玫 陈雪莹)位于伶仃洋畔的广东中山,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中山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旅游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基本构成。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吸引了大批游客到访,也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山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实践和探索对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新华网融媒体调研团队走进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左步村和雍陌村,寻找工业城市的“乡愁记忆”,解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诗和远方”。

  拼版照片:左上为崖口村;右上为长洲社区;左下为左步村;右下为三沙村;新华网发(中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青年“归巢” 乡村振兴有“稻”

  漫步左步村,石板街光滑清亮,随处可见碉楼、祠堂等特色建筑。循着鸟叫声来到乡间稻田旁,游客们正驻足赏花观景。

  历史的镜头拉回2015年,左步村曾是中山市纳入整顿的软弱涣散村,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部分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建筑因缺乏资金得不到修缮保护。

  “左步村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发展乡村旅游是否可行?”时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吴飞雄,2015年9月驻村后,通过镜头记录下村里的稻田古巷,砖雕墙绘,并利用网络等宣传方式,让更多人了解这里。

  万事开头难。村民们不理解,不看好,吴飞雄想尽办法,整合资源,让游客走进来。2015年11月,随着11台大巴开进村口,村里变得热闹起来。村民们看着越来越多的游客,纷纷办起了“农家乐”。

  为尝试解决“乡村游同质化”问题,2018年11月,一场稻田音乐节在这里举行。金灿灿的稻田里,稻浪与音浪交织,点燃了2000多名观众的热情,左步村文旅发展进入新阶段。随后两年,稻田音乐节均吸引超2万人次到场。

左步村玻璃书屋。新华网发(张羲轮 摄)

  乡村蝶变,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归巢”。

  左步村稻田旁,一栋玻璃书屋融于田园中,有游客在静静读书。这是海归青年徐家杰2019年返乡打造的共享书屋,左步书屋向公众提供免费的借阅服务,与全市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

  “最初是想摆脱在外面重复机械的工作和生活,现在我在想能给家乡或者社会带来什么?”在徐家杰看来,乡村旅游能实现在工业文明时代的心灵回归。夜幕降临,徐家杰还会和其他年轻人在书屋前,自发举办“小型音乐会”。

  虫鸣鸟叫和稻香,同样触动着“00后”青年罗嘉豪的内心。大学学习平面设计的他,2021年回村开办了“大树咖啡馆”。咖啡馆位于大树下,由老民房改造而成,不少游客前来沐浴阳光,享受片刻宁静。“我还在筹备文创产品设计店,让更多人关注我的美丽家乡。”

  “不仅要建设好环境基础设施,还要让年轻人愿意留下来。”左步村党支部书记林庆标表示,左步村正探索多业态发展模式,与周边村庄连点串线成片,让更多游客留在左步,爱上左步。

  文旅融合 打造“诗和远方”

  暖阳下,微风起,春日里的翠亨新区(南朗街道),百花争艳。2023年春节期间,全街道餐饮、民宿、景区(含孙中山故里旅游区、香山小镇)、乡村游(左步村、崖口村、茶东村)超62.7万人次。

  南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许行表示,南朗通过以百年古村落文化为核心,以独特的生态田园山居为载体,完善餐饮、景观、停车场等旅游配套,打造具有人文内涵、康养宜居乡村旅游,形成“乡村原生态+人文历史+红色教学”的特色发展之路。

  在南朗,有一个古牛栏遗址文化公园。遗址处有一间经过修缮的牛棚,内有牛耙、秧盆、牛犁等多种农具。随着耕牛淡出历史舞台,这里一度失去了往日的热闹。

  30岁的黄志明是一名返乡创业青年,在村委的支持下,2020年在牛栏文化公园旁,办起了“牛栏菜馆左步煲仔饭”。每逢节假日,店门口排起长长队伍,高峰时一天能卖700多煲。黄志明说:“不仅不用出去打工了,生活也越来越好。”

  古朴沧桑的建筑与络绎不绝的游人相映成趣,放眼中山,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

雍陌村的研艺坊。新华网发(受访者供图)

  走进雍陌村,一面是石板街、蚝壳墙、古驿道,一面是民宿、手工坊、咖啡店,传统与现代交融,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三乡镇雍陌村驻村书记招应泉介绍,近年来,雍陌村深挖、活化名人文化资源,打造了郑观应生平史迹展示区;同时加大村民闲置房产的活化利用,以古旧建筑开发民宿产业和轻餐饮产业,打通增收新渠道。

  胡日孝是“希望咖啡”主理人,偶然来到雍陌村,被浓郁的人文气息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吸引。“咖啡也是一种文化符号,我想把两种文化结合,碰撞出新火花。”胡日孝希望游客可以在特色的华侨楼下品味咖啡,感受不一样的乡村旅游。

  以文塑旅,让旅游更有“诗意”;以旅彰文,让文化走向“远方”;文旅融合,让这座珠三角的城市有更多“诗和远方”。

  春日的阳光洒在研艺坊,宽大的扎染布匹随风轻摆,丝巾、手帕、花束等扎染作品烂漫多姿,行走其间,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三十而立的郑绮筠出生于雍陌村,父母主营布艺生意。看见家乡发展变化的她,2022年辞去研学导师的工作,返乡创业开起“芷萝研艺坊”。“我们不仅开设扎染课程,还开发文创产品,让游客感受传统手工艺魅力,进一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兴城 留住城市“乡愁”

  以孙中山故里旅游区、杨殷故居、郑观应故居为代表的香山名人文化旅游;以大涌(中国)红木文化博览城、华艺广场为代表的特色工业旅游;以左步村、崖口村、曹边村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在中山这座工业城市,文脉兴盛,名人辈出,文旅融合发展生机勃勃。

  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数据显示,近三年来,中山市初步建成覆盖全市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新增3A级旅游景区10家,新增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打造了一批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镇(街道)创建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从“文化兴城”出发,中山将项目化、清单化推进“一城、一区、一馆”建设,保护活化“香山古城”,高标准提升孙中山故里旅游区,丰富孙中山纪念馆展陈,重点打造好环五桂山“香山古韵”文化旅游带和岐江河“岐水流芳”文化旅游带。

  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卞树勇表示,中山将聚焦创新发展这一关键词,在“保护第一”基础上,做好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化,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建设高水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吸引和集聚城市创新元素;构建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体系,以文旅高质量发展赋能地方经济。

拼版照片:香山书房。新华网发(中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当前,这座以伟人名字命名的城市正把“文化兴城”这篇大文章书写在广大乡村的田间地头,以文化振兴带动美丽乡村建设。

  在左步村,漫步稻田小径、追寻红色足迹的游客,提高了餐厅、民宿、农副产品摊档经济收益,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创业就业;在雍陌村,以古旧建筑开发的民宿产业和轻餐饮产业,带旺了人气,更聚集了财气……浓郁的名人文化、古朴的村落风貌、秀丽的自然风光,文旅融合承载的是乡村振兴的新机遇和活力。

  文旅融合的活力不止在乡村。近年来,随着中山市博物馆新馆的落成,坐落在公园、学校、景区、产业园区等主题鲜明的100多家“香山书房”投入使用,中山正把文化融入绿水青山,让人们闻得到书香、记得住乡愁。

  “文化兴城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中山提出文化兴城,有底气、有底蕴。”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表示,中山一方面把名人效应转化为文化符号,把名人事迹、思想精神挖掘展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播中山故事、中山文化;另一方面把名人文化与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结合推进,引入千家万户,激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这座城市的竞争力,助力高质量发展,迈向现代化。

新华网

新华社广东分社

联合出品

出品:刘健 陈凯星 钱彤

策划:周红军 肖文峰

执行策划:叶前 汪金生 万方

统筹:黄博阳 黄玫

脚本:陈雪莹

制作:张羲轮

配音:王瑞

设计:黄嘉琦(实习生)

+1
【纠错】 责任编辑: 关锦恒


01007026001000000000000001111340112955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