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计民生,大小账本。念好“紧箍咒”,让政府过“紧日子”百姓过“好日子”成为常态。
面对疫情冲击和外部环境变化对经济运行造成的巨大压力,广州财政在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全面贯彻落实“六稳”“六保”工作部署,健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财政持续健康发展机制。今年1—10月,广州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3.5%,其中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7.5%。2019年、2020年,广州连续两年获国务院全国地方财政管理工作考核督查激励表彰。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发挥好财政职能作用,推动广州迈入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尤为关键。
广州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陈雄桥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的工作要求,树牢科学管财理财理念,秉承“精筹善治、润政惟民”的广州财政精神,厚植民生情怀,增进人民福祉,更好发挥财政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作用。
积极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
南方日报:今年我国财政工作的关键词是提质增效和更可持续。广州财政从哪些方面落实好上述要求?前三季度取得哪些效果?
陈雄桥:今年以来,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积极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要求,为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提供坚实的保障支撑。
一是以税源培植巩固为抓手,保障财政运行平稳可持续。不折不扣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的同时,加强税源综合管理,建立全市税源培植巩固联席会议制度,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培植、巩固、呵护财源,培育经济内生动力,推动财政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1—10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3.5%,其中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7.5%,财税收入保持平稳向好态势,为财政平稳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以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重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坚持集中力量做大事,立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支持,安排266.5亿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支持“2+2+N”战略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两大国家级平台挂牌运作,广佛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深广高端医疗器械集群三个集群入选全国重点集群培育对象。
三是以不发生财政风险为底线,确保财政运转安全有序。强化风险意识,筑牢防线、守住底线,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确保“三保”预算逐项足额编列、不留缺口。多措并举化解存量隐性债务,今年4月底,全市存量隐性债务已全部化解完毕。加强重大项目投融资方案审核把关,对融资平台、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债务融资进行管控,从源头遏制新增隐性债务。加强金融监管,积极稳妥补充金融企业资本金,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市管金融企业资产质量和抗风险能力保持稳定,经营效益平稳增长。
四是以推进共同富裕为目标,增强区域发展均衡性协调性。加大对区转移支付力度,全面增强基层运转保障能力,落实落细对加快发展地区的倾斜政策,促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安排横向转移支付和财力困难区补助资金49.8亿元,加大对历史包袱较重、社会管理压力较大的区财力扶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安排从化区生态保护功能区补助10亿元,推进从化生态保护及各项民生、社会公共事业,深化美丽乡村建设。
五是以深化预算管理改革为支撑,推动财政政策提质增效。一直以来,广州财政坚持用好改革“关键一招”,不断推动财政管理改革持续走在全国前列,2019年、2020年,广州连续两年获国务院全国地方财政管理工作考核激励表彰。今年,广州在高起点上推进新一轮深化财政收支管理改革,以“加强统筹”为主线,着力解决财政收入承压、财政支出固化、收支矛盾突出问题,通过预算管理改革,向强化统筹要资源、向深化改革要财力、向优化管理要效率,努力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现代财政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力支撑,推动财政政策提质增效。
市重点项目计划投资超3400亿元
南方日报:广州是经济体量超过2.5万亿元的一线城市,对全省全国意义重要,广州如何发挥财政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
陈雄桥:首先,统筹资金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推进重点项目攻城拔寨,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发行新增债券621亿元,有力保障了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地铁建设、铁路建设、污水联合防治等省市重点项目。谋划市重点建设项目666个,计划投资3417亿元,充分发挥财政投资对经济的稳定和拉动作用。
其次,优化政府投资,扩大基础设施项目直接融资规模。规范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落地见效,积极推进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产品试点工作,增强重大项目建设实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广州交投集团通过申报国家首批基础设施REITs试点募集资金超90亿元。
再次,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促进作用,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截至目前,广州市本级政府投资基金共7支,规模120亿元,投资方向主要是新兴产业、国企改革等,投资方式包括股权投资、母基金+子基金、认购国企债券、直投项目等。当前投资规模304亿元,带动社会资金232亿元,资金放大杠杆4.26倍,推动多个股权投资机构在广州新设分支,进一步活跃全市股权投资市场。先后成立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基金、国企创新投资基金、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基金,初步形成5G通信、新能源汽车、汽车智能、轨道交通和生物医药等多个产业链集群。
此外,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逆周期调节作用也很关键。对新设立和新增资的区级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市财政按不超过区财政新增出资额40%的比例予以注册资本金补助,鼓励各区设立政府性担保机构,初步形成以广州市融资再担保有限公司为龙头,广州白云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广州南沙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等为骨干力量的市、区两级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确保财政资源用在刀刃上、紧要处
南方日报:广州新一轮预算收支管理改革意见近日发布。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广州财政怎样真正把钱花在刀刃上?
陈雄桥:针对财政支出固化、统筹不足的问题实施一系列强化支出统筹的措施,打好“铁算盘”确保宝贵的财政资源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一是建立大事要事保障机制。围绕国家、省、市“十四五”规划和重大战略任务,梳理需要财政保障的大事要事,分清轻重缓急,集中财力保障好大事中的大事、要事中的要事。
二是深化财政资源配置改革。统筹利用好争取上级支持、申报债券、利用社会资本投资等筹资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综合运用以奖代补、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政策工具,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是强化预算约束。不折不扣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严控一般性支出;运用零基预算理念,到期政策经评估后分类予以延续执行、调整或取消;严禁出台溯及以前年度的增支政策,新的增支政策原则上通过以后年度预算安排支出。
南方日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财政事业蓬勃发展的指南。广州财政如何兜牢民生底线,办好民生实事?
陈雄桥: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广州财政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三五”时期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投入各项民生事业支出8561亿元,比“十二五”增长81.1%,占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近七成,民生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就业形势持续向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扎实推进,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今年以来,我们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提出15项重点民生项目,立足履行财政职能,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动实现民生实事从“大范围覆盖”到“精准化聚焦”的转变,集中财力支持弥补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基本民生领域短板,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推动解决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1—10月,全市累计投入疫情防控资金超过39亿元,全力支持广州打赢疫情防控硬仗,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安排省十件民生实事资金68.8亿元,安排市十件民生实事资金200.6亿元,落实省、市民生实事保障有力。
精彩观点
更好发挥财政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作用。
针对财政支出固化、统筹不足的问题实施一系列强化支出统筹的措施,打好“铁算盘”确保宝贵的财政资源用在刀刃上、紧要处。
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广州财政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朱伟良 通讯员 穗财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