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穿海过 南北一线牵
2022-09-28 09:17:07 来源: 广州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图集

  汕头海湾隧道下层的人员疏散及综合管廊通道。

  汕头海湾隧道平面效果图。

  汕头海湾隧道南岸出入口。

  七载磨一剑,“蛟龙”终出海。今日上午10时,连接汕头内海湾南北两岸的汕头海湾隧道工程正式开通运行,成为汕头内海湾第一条过海隧道。

  世界首座地处8度地震烈度区的大直径盾构海底隧道、广东省公路工程第一条盾构法海底隧道、国内“最具挑战性的大直径盾构工程”……全长不到7公里的汕头海湾隧道,却创下了多项纪录。那么,这一“世界级挑战性工程”,究竟攻克了哪些世界级技术难题,又运用了哪些“大国重器”?近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提前探营汕头海湾隧道,揭秘隧道建造背后的科技力量,体验奇妙的“穿海之旅”。

  汕头海湾隧道今日10时起开通运行

  时间轴

  2015年2月,汕头海湾隧道项目启动建设。

  2017年12月,汕头海湾隧道东线盾构机顺利始发。

  2020年5月,东线隧道顺利贯通。

  2020年7月,南岸风塔封顶。

  2020年8月,西线盾构顺利贯通。

  2021年12月,北岸风塔完工。

  2022年4月,隧道主线主体结构完工。

  2022年6月,举行南岸风塔亮灯仪式。

  2022年9月28日,汕头海湾隧道正式通车。

  “蛟龙”出海

  历时7年打造“世界级挑战性工程”

  汕头的南北两岸,犹如一对隔海相望的亲兄弟。过去几十年,汕头北岸发展迅速,而南岸发展极为缓慢,此前连接汕头市南北两岸的交通通道,只有海湾大桥和礐石大桥。如今,汕头海湾隧道的建成通车,开辟了汕头南北两岸过海新通道,真正意义上打破汕头主城区与南滨新城的时空距离,让南北岸两“兄弟”紧握双手,并肩前行。

  可汕头海湾隧道的建设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从2015年开始建设的汕头海湾隧道是世界首座地处8度地震烈度区的大直径盾构海底隧道,也是国内首座最大水下公路工程盾构法海底隧道,工程穿越复杂地层,综合难度极大,前后历时7年多建设,被业内专家誉为“世界级挑战性工程”。

  为何被誉为“世界级挑战性工程”?汕头市苏埃通道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石曲告诉记者,汕头海湾隧道工程具有“大、高、硬、浅、险”等特点,如“大”是指采用的泥水盾构机直径达15.03米,属于超大直径;“高”是指隧道处于高地震烈度区,达到8度;“险”则是指海湾隧道地质复杂,施工难度大,这给隧道建设提出更高要求,隧道施工方式、建造工艺等势必进行创新和突破。

  如今历时七载打磨,穿海“蛟龙”终于面世。据介绍,隧道全长6.68公里,盾构段3047米,总投资约57亿元,采用一级公路技术标准,设置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60公里。隧道通车后将实行免费通行,市民由北岸到达南岸的滨海新城仅需10分钟,较之前可节省30分钟。这将实现汕头内海湾南北两岸全天候无障碍交通联系,对汕头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国之利器

  国产超大直径泥水盾构机打破国外品牌垄断

  这一“世界级挑战性工程”,又运用了哪些“国之利器”呢?中铁隧道局汕头海湾隧道项目南岸工区副总工程师杨杰介绍道,汕头海湾隧道西线盾构,采用了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超大直径泥水盾构机,该盾构机总长130米,总重4600吨,总功率10123千瓦,其中刀盘直径15.03米,相当于五层楼高,是当时国产最大直径的泥水盾构刀盘。

  这台设备集合了超高承压能力系统集成设计、常压换刀技术、伸缩摆动式主驱动技术、双气路压力控制技术、智能化程度高五大创新点,对周边环境影响小、工厂化作业程度高、地面沉降控制精度高、安全高效,在我国一系列的穿江越海隧道施工中有着独特优势,堪称地下工程高端装备的“大国重器”,也创造了国产高技术装备铸造超级工程的新纪录。

  石曲介绍说,“这个项目获得了14项发明专利,其中9项是实用性的。另外有5项工法创新,在科技发明方面有2项,一个是过抛石区,还有一个软件应用,就是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比如以前盾构机更换刀盘时,需要工人进入泥浆里操作,现在有了常压换刀技术就避免了这种情况,可以直接更换刀盘。”石曲举例说道,而在软硬不均的地层里面掘进,往往有孤石卡住刀具,这时候如何迅速处理?“我们此次使用的国产盾构机刀盘首次采用伸缩摆动装置,同时刀具还安设了全套的质量状况监测系统,就是仓内安装可视系统,这些都是比较先进的技术。”

  据悉,汕头海湾隧道工程的成功实施及取得的技术性成果,提升了我国在极端工况条件下的超大直径盾构装备设计研发和应用能力,增强了国产超大直径盾构装备的性能和市场竞争力,带动了盾构装备研发、设计、制造、应用等环节的持续发展,打破了国外大型盾构长期垄断的局面,标志着我国在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技术和盾构装备的研发制造步入世界先进领域。

  记者体验

  隧道犹如“三明治” 全程仅需7分钟

  近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乘车穿越汕头海湾隧道,体验奇妙的“穿海之旅”。

  记者从位于汕头中心城区天山南路与金砂东路交叉口的北岸入口进入汕头海湾隧道,依次下穿天山南路、中山东路、华侨公园。甫一进入海湾隧道,极具浓浓“海洋风”的边墙装饰便映入眼帘,行车道两侧边墙安装了银灰色的装饰板,中间点缀蓝色色带,给人一种流畅简洁明快的视觉观感。

  驱车向前,可见隧道在视野上呈现一个小弧线。同行的工作人员介绍道,整条隧道呈一个弧形,隧道最深处约为海平面以下23米。不过,隧道的坡度较缓,因此司乘人员在行车过程中并无明显的上下坡感觉。

  除了肉眼可见的双向六车道外,整条海湾隧道内还大有乾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隧道内部结构分三层,上层是排烟通道,中层是路面宽度达10.5米的行车道,下层则是人员疏散及综合管廊通道,犹如一个“三明治”。

  更为神奇的是,虽是一个近乎密闭的空间,但海湾隧道内却通风良好,这要归功于隧道的“呼吸系统”。工作人员介绍说,隧道南北两岸分别设有高约60米的风塔作为隧道的通风设施,而隧道内共24台射流风机组是隧道空气流通的关键,它们源源不断地将新鲜空气从隧道入口送入隧道内,并将隧道内汽车废气从出口排出隧道。

  转眼间,汽车很快来到位于南岸的隧道终点虎头山隧道口,记者看了下计时器,全程用时约7分钟。

  中信汕头滨海新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汕头市苏埃通道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肖观平表示,当前,汕头加快构筑“一湾两岸”城市发展格局。汕头海湾隧道通车后,内海岸南北两岸实现全天候畅快通行,时间由目前的40分钟缩短到10分钟以内,南岸城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加通畅,有利于促进“一湾两岸”比翼齐飞,助推汕头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沿海经济带发展。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家源 通讯员陈桂锋

+1
【纠错】 责任编辑: 魏晓航


010070260010000000000000011111581129037270